《無畏人生》的節(jié)奏并不快,不是那種突突上來將一大串信息灌輸給觀眾的電影,也沒有刻意煽情。
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鄭驍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真實。
角色間的互動有、柏千山投入學術(shù)的專注甚至急切也有,都不是蜻蜓點水,或是將某個角色當成背景板,在刻畫主角柏千山的同時,也刻畫了和柏千山一樣在基地默默無聞、卻為這個國家奉獻了一生的人。
他們不是普通人印象中模糊的“奉獻者”,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投籃比賽輸給對頭慘獲第二,就天天比對方早起一小時練跳高。
還有不遠萬里從家鄉(xiāng)看望兒子的父親,父子二人只能在一個不相熟的農(nóng)戶家里見一面,父親帶來了母親縫制的棉衣鞋襪,帶來了特意找村里人換的細面,還有攢了許久的肉,腌成咸肉帶過來。
兒子帶著棉衣鞋襪回去,脫了鞋,腳上那雙襪子五個趾頭只有一個沒破洞,和爛了沒有任何區(qū)別。
家里人帶來的吃的,則是在何處分一分,大家都舍不得多要,只拿著勺子珍惜地嘗上一口。
嘗著嘗著,眼淚就掉進了碗里。
苗植導演沒有刻意去渲染愛,哪怕在主角柏千山身上,他也很少用直白臺詞去展現(xiàn)主角的情感,大多是從側(cè)面去描摹,唯一的一次,是柏千山給老師的信里寫道,“這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我都不愛,還有誰會愛它?”
遠在大洋的老師曾數(shù)次寫信勸他回來,柏千山都拒絕了。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