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是有些沒道理的,畢竟失土,尤其是失了廣府道這樣的熟土,對于朝廷來說,肯定是傷筋動骨的,別的不說,就是財政收入都會因此減少,終究也會影響到百姓的生活,不過,這年輕人說得卻很認真,說完了這句話,又向對面探聽道,“張大人,如今朝中對于‘如常遞解稅銀’一策,反響究竟如何?是否已蓋過了‘大戰(zhàn)’一說?”
聽他問起正事,張大人面色一陣扭曲,似乎想到了什么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過了一會,才嘆氣說道,“何止啊,大洪,如今朝中除了這兩說之外,又興了一個新說法,叫‘半壁江山全數代管’說,這歪理邪說,居然贊成者不少!這件事,你可聽到了風聲?”
第643章主和憋氣主戰(zhàn)不現(xiàn)實
買活軍再度興兵之事,若是從謝六姐云縣遇刺開始算,也是過去了三個多月,消息自然是早傳到了京城——說來也是可笑,朝廷現(xiàn)在掌握南方的一手消息,還要仰賴買活軍呢,若是有什么大事,買活軍使團在下一刻就可收到買地的傳音,隨后再入宮轉告朝廷,大約也就是半日不到的時間。
便是一些小事兒,用不上傳音法螺,從《買活周報》上獲取消息,也比各地驛傳送奏折要快得多——各地的驛傳,除非是有什么八百里加急的大事,否則消息、奏折等物,肯定是跟著驛卒一程一程的往京城走的。
以從前的云縣為例,從云縣附近的云霧驛到京城驛,大約是六十七程——從省會榕城到京城則是七十五程,這里的一程就是一日的行程,也就是從一個驛站到下一個驛站的距離,這也就是說,按朝廷的規(guī)劃,如果一切理想,路上沒有任何意外,行人也絕不休息,那么,從云縣到京城也要走六十七天,如果稍微有個什么意外的話,那可就不好說了,事實上,能走出這個速度的,也只有文件而已,因為文件是一站一站傳遞的,這速度要比行人快得多了,行人會累,會耽擱休息,要等船等車,從云縣到京城走八十多天甚至是九十天也是絲毫不出奇的事情。
以六十七天為周期傳達的消息,這是驛傳,而《買活周報》呢,它是走海路送到天港,再轉到京城的,走海路需要多久呢?風向好的話,十天,風向不好的話,也只要半個月到兩旬。也就是說,哪怕不借助于任何買活軍的仙器,光是海運帶來的時間差,便決定了在京城,人們只能從《買活周報》上來獲取南方最新的消息!
當然,也不止于《買活周報》本身,因為周報編輯部是在云縣,各地的消息要匯總到云縣,也需要時間,且周報畢竟是面向所有活死人的報紙,刊載的時事消息并不算太多,有許多科普、介紹類的文章,只有一些特別的消息才會具有時效性,今日發(fā)生,明日就登報——比如此次出兵的原委就是如此,在出兵當日,便刊登在周報之上了。
此外的大多數時間,還是南方各地出的小報,時效性更強一些,這些小報不分買、敏,只要是南方沿海的州縣,大多都是有的,有些是旬報,有些是周報,有些更夸張,一次一兩版而已,居然能做到日報——這是云縣、新安這樣貿易非常活躍的大城市,才能辦得出來的報紙。
不過,不論間隔多久,本地小報,多數都反應刊發(fā)著本地的大小事務,因為不講究權威性,固然也有以訛傳訛,消息不實之處,但速度肯定要比周報更快,因此,雖然本地衙門對這種無根小報,普遍相當反感這也不分買、敏,但京城朝廷還是很樂見多出這一個信源的,不論是廠衛(wèi)還是西林,都在各地廣泛托人收集本地報紙,通過海船運往京城,真正讓京城的袞袞諸公,做到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內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