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超級武器和先前科技首先落在極端T制或獨裁者手上,人類命運會變成怎樣?
如果在二戰(zhàn)時,首投原子彈的不是美國。當時有條件和機會趕上的有另外兩國。本作品作出了兩個不同的假設定為背景。
一九四四年二月,歐洲的冬季剛結束不久,盟軍開始計劃登陸諾曼第之際,納綷德國成功投放首兩枚原子彈。但目標不在歐洲,而且利用了軸心國成員日本在中途島戰(zhàn)役存活下來的航母瑞鶴丸和翔鴆丸分別搭載了飛龍Ki-67型號轟炸機,在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和華盛頓州漢福德,各投了一枚原子彈。目的是終止了與她競爭的曼克頓計劃。
正在歐洲布署軍力的盟軍,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在太平洋戰(zhàn)爭的補給也受到影響。日本趁機加強了在亞太地區(qū)的控制。并威脅美國東岸為下一個原子彈目標。
而然下一個被攻擊地點還是在歐洲,納綷德國在蘇聯(lián)莫斯科投下了第三枚原子彈,然後迅速占領了旁邊的圖拉,企圖給自己的軍工資源作出補充。
本來德國可以靠著常規(guī)武器,繼續(xù)占領歐洲,但她選擇了速戰(zhàn)速決,把第四枚原子彈投英國利物蒲。盟軍後勤力量及戰(zhàn)斗力幾乎被完全瓦解。
整個世界好像突然靜止下來,大部分人都希望不再有生靈涂炭,反抗的動力也消失了。
德國和日本開始宣布世界的新秩序,德國版圖覆蓋了整個歐洲包括被解T的蘇聯(lián),推行國家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日本加強了與德國的國際聯(lián)盟,實現了大東亞共榮區(qū),包括澳洲和新西蘭。
美國被廢除了聯(lián)邦制,單獨的州份與其他北美洲國家一樣變成了附屬地區(qū),去軍事化後由原公民和德日代表共同治理,奇怪地保留了部分議會制度,議席由德日代表占了大b數。
非洲和南美洲國家同樣變成了附屬國,除了去軍事化外,主要功能是給終主國提供資源和接受”保護”。
內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