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卻說方教主下得少室山后,并未著急趕路,反而留駐在河南境內(nèi),意圖先將家門口上的好人好事做上一圈,再圖其它。他自下生便在登封府生活,卻從未有機會走遍這傳說中的“中原之地”,這回邊學(xué)雷鋒做好事,邊游覽大好山河,倒也不嫌寂寞。
要說江湖中人雖然慣愛打架斗毆、惹是生非,擾亂地區(qū)治安;但這年歲中,蒙古人作威作福,漢民日子苦不堪言,江湖大派便顯出保靖一方、安撫平民的用處來。少林寺雄踞豫中,名震八方,一般宵小強賊便不敢在嵩山腳下作亂,反倒叫附近人家得以安穩(wěn)居作,于這已現(xiàn)亂象的世道中求得保全。所謂江湖正道,名門正派,亦即有這一層意思在其中。不獨少林寺,武當(dāng)山腳下、峨眉派周遭,若是一一看來,亦當(dāng)有如此光景。
故而方天至作為自封的少林寺和平大使,往河南境內(nèi)這么一溜達,也沒同甚么數(shù)得上名號的江湖人士交上手。一年多來,不過今天幫李奶奶打打水,明天幫張寡婦種種田,后天替劉屠夫斷斷是非,大后天同趙員外講講佛法,非要說動武,也就只隨手料理了幾窩蟊賊而已,端得是所到之處,春風(fēng)化雨,人民大眾喜聞樂見!
待他賺完這一波積分和聲望值,裹著包袱準(zhǔn)備南下之時,他在偌大河南省內(nèi)竟闖下了頗為不俗的名頭,大家伙兒都知道,少林寺有位叫圓意的大師,佛理精深,慈悲為懷,做下好事無數(shù),真圣僧哉!但至于這位大師練得甚么武功,又有多麼厲害,那就不知道了。
換言之,如此深入扎根社會底層的名聲,在江湖風(fēng)云之地中,一咪咪的時髦值都沒有。待方教主往東南進了安徽境內(nèi)時,圓意這個名號,除了在個別人眼中,仍然毫無威懾力,只代表“少林寺圓字輩”罷了。而圓字輩的少林僧人,眼下顯然還不具備支配江湖的實力,只約等于空字輩神僧身后的光頭背景板之一。
故而無名の輩方天至倆眼一抹黑的來到安徽時,半點浪花都沒掀起來。他早先在河南賺得飛起,本已打算照葫蘆畫瓢,繼續(xù)溫暖安徽人民的純樸心靈。但事與愿違,未能成行,這其中緣故便是天公不作美——
安徽境內(nèi)正發(fā)了大旱災(zāi)。
初到幾日,方天至還未覺察,一路雖少見雨水,黃土揚長,但行道兩側(cè)野地中,仍能瞧到些許綠樹青草。但愈往南走,便愈顯出一番荒敗景象。人在路上,只見平原四野,獨留一片勾天連地的衰黃,稻田荒廢不知千萬頃,人去村空,飛鳥罕跡。方天至一路南來,愈走愈覺心驚肉跳,沉重不堪,早先只見樹木旱死路邊,后來便有餓殍倒斃在枯樹下。
那餓殍愈來愈多,樹皮和草根卻愈來愈少,沿路泥土仿佛被犁了個遍,再無一樣能塞進肚子里去的東西。又行幾日,所見旱情半點未減,但倒斃的尸首卻少了許多,那些死人又能去了哪里呢。
方天至這一路來也沒個化緣之處,畢竟施主們都已餓死了千百萬。無奈之下,只得靠積分換糧食來果腹。他腳程快,又過一兩日,便趕上了逃荒的人群。眾人之中,年老力衰者百不存一,小孩女人也只是少數(shù),多半都是面黃肌瘦的青壯男子。這些人已餓得恍惚,方天至問起話來,半晌才輕聲細語的回上一兩句,說是往府城去的,指望能有口吃的活命。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