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國王和僅存的貴族們,可以換取大量的政審分——但這其實都不是重點,因為現(xiàn)在蘭納的情況實在說不上好,對他們來說,買活軍入主蘭納,徹底買化本身,就是意義了,你說國王和貴族會不會被清算?說笑了,清算啥啊,魚肉壓榨百姓,那都是太平年間的事情了,如今蘭納的局勢,買活軍要不來,都活不下去了,有什么可清算的?
到了這種危在旦夕的時刻,一次次被推舉出來當蘭納的貴族,他們就不可能是傻瓜,所考慮的都是大局問題,最大的目標,就是讓泰人過上被買活軍統(tǒng)治的日子——就算一樣都是奴仆異族,都是被歧視和薄待的對象,那也要爭取被最大的主子直接統(tǒng)管,因為越大的主子,他們壓榨的力度往往就越輕,反而是洞烏國這樣的強盛番族,同樣要奉養(yǎng)宗主國的,被他們壓榨那是根本沒有辦法過日子的。
哪怕不是買活軍,是華夏官衙,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成為蘭納的優(yōu)選,更不要說買活軍治下的日子,被彩云道同族們交口稱贊了,當然,有一些人或許會看到,買活軍這種統(tǒng)治方式的隱患——會不會到最后,泰人被完全消化成漢人的一部分,再也沒有自己獨屬的東西了?
然而,這樣的想法注定是非常少數(shù),形不成一股流派的,因為對絕大多數(shù)泰人來說,最后成為漢人的一部分——這是一種殊榮??!這不等于是牛和大象,忽然間聽到,只要繼續(xù)這么過一段時間,自己就可以做人了嗎?
被洞烏國完全同化,成為偭人的一部分,這是一回事,被漢人完全同化,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谶@種種考量,蘭納和彩云道同鄉(xiāng)的關系,以極大的速度親近起來,同時,這種親近也蔓延到了暹羅國那里,讓他們也不期然隨了大流——不隨大流也沒辦法,因為暹羅、高棉、占城、安南,這又是扯不清的爛賬,暹羅在南部處于更加復雜的競爭之中。
在南部,繞不開的一點,就是大農場的擴張,大農場豐富多樣的農作物,讓所有的異族都看到了好處,也爭先恐后地親善結交買活軍——不結交怎么辦?打是打不過的,再說打了又有什么用?打仗可換不回種苗,也換不回割膠的技術!
所有的敵人,都去巴結買活軍了,再加上北部的兩個同族不約而同的表態(tài),如果暹羅不對買活軍友好,那不等于是孤立無援,等著被他們滅國的高棉,給買活軍打報告,要求下一屆博覽會增加他們的展位嗎?雖然表面上沒有多說什么,但這些行為在政治上都是有極大影響力的,占婆國在萬國博覽會上有自己的展位,消息傳回南洋,占婆國各地的部落,會對買活軍更加忠誠,也更加自信,對安南更加不屑,因為這明顯就代表了買活軍會為他們族撐腰!
買化得越深,大農場開得越多,就越容易從買活軍這里得到好處,大農場開得越多,買化得越深,他們也就越容易成為買活軍事實上的領土,被買活軍的教化無孔不入、兵不血刃地消化掉。知識教在其中,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掌權人雖然看清了這一點,但卻也不改虔誠,甚至樂在其中。
就比如說這些泰人使臣吧,彩云道的族長是親自來了,蘭納國來的是蘭納的弟弟,暹羅國來的是王太子,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曾經(jīng)精修佛理寺廟進修是泰人領導的必備履歷,但又毫不猶豫地拋棄了佛教,完全虔信于知識教,因為對他們來說,知識教就是讓他們得到了極大的好處,政治上、軍事上的好處都是眼看得見的,而作為一種宗教,知識教也比佛教要更為實際,在信仰的過程中所能學到的知識,直接就極大地拓展了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從見識短淺有限的鄉(xiāng)巴佬,一下就投身到了無垠的宇宙空間,把他們的世界擴張了無數(shù)倍!
虔信佛教,在誦經(jīng)過程中,似懂非懂,參悟對于人生的道理和態(tài)度,虔信知識教,在誦經(jīng)過程中卻可以什么書都看,只要學到的是知識就行,又能學到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又能學會辨認礦產、醫(yī)治人畜、探索星空乃至數(shù)理生化!這兩種宗教哪個更有吸引力,這不是明擺著的嗎?
這積累功德的難度也是對比鮮明,信仰佛教,積累功德要一直念經(jīng)參悟,本身過程是痛苦的,而信仰知識教,簡直就是拉屎放屁甚至看本閑書都在積累功德,只要稍微一了解,沒有任何理由不信仰知識教吧!
內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