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刊上對于機器船的討論,都是基于他們能接觸到的天界教材來說的,外行人看個熱鬧,只知道機器鐵皮船也好,機器木船也罷,都存在船身應力傳導問題,說白了就是木板容易斷,而鐵船更是只有模型,沒有成船下水,除了海水銹蝕問題之外,再有就是鐵板的焊接和鉚接技術,也根本都跟不上。
目前買地最大的造船廠,雞籠島一廠,也就是造了一些半人高的小模型實驗,主要的方向還是放在鐵甲木船上,只是在重點部位加以鐵甲防護,整個龍骨架構還是用木料打造,而且,這樣的鐵甲戰(zhàn)船十分笨重,光靠風力,移動起來猶如龜爬,必須槳帆并用,如果上蒸汽機,不但自重雪上加霜,而且應力問題仍然是很大的關卡,在實驗中多有損毀,甚至還鬧出龍骨斷裂的沉船事故,搞得上頭的試航員跳水逃亡,狼狽不堪,險些沒鬧出人命來。
按照雜志上的說法,蒸汽船固然是船只的未來,但這未來什么時候能落地,還得看造船材料的發(fā)展,光是木頭這肯定是不行的,木頭受不住力,一般的鐵也是不夠,鋼鐵技術要再往前走個十幾步,才有希望落地呢!甚至還有激進一些的議論家,打出了‘五十年內無法落地’的說法,認為恢復路條制度,或者對無路條者征收額外的通行費用,才是緩解運力緊張最現實的手段。
這些說法,在議論家或者是關心買地政商大事的人群中,是廣為人知的,大家也都因此知道了雞籠島造船一廠在蒸汽船上的巨額支出以及屢戰(zhàn)屢敗。民間的造船小作坊,雖然造不出大船,但卻也有造機器動力小船模的熱情,畢竟造船這個東西,比的就是扔進去的真金白銀,完全是‘規(guī)模經濟’,小船廠就算想要出風頭,也只能造船模,他們要有兩三艘下不了水的船,就得虧到關門,當然對他們來說,能造出規(guī)格合理,被大船廠認為有參考價值的船模,也足夠加分了的。
民間船廠,主要是制造近海、河運小船為主,而官營的船廠呢,除了雞籠島的三個船廠之外,廣府道、福建道沿岸也都有底蘊雄厚的本土官營廠子,這些年來煥發(fā)新生,比如云縣的船廠就很擅長造遠洋福船,比較起來,武林船廠雖然也是官營,但風采就相對暗淡了,它存在的時間是比較久的,底子是武林私港的修造坊,在買地還沒占據江南的年代,武林私港是江南規(guī)模最大的私港,很多船只在這里補給修葺,因而他們也積累了一批手巧的匠人,并且會造近海沙船,以及大運河內所用的快船,當然,烏篷船那更是拿手好戲了。不過,即便如此,它被整合成為船廠的時間也就兩三年而已,誰也沒想到,這樣一個船廠居然不聲不響,搞出了機器船來,并且還能出海試航!惹得整個碼頭的行人,都飛奔去看熱鬧了!
很顯然,從百姓的熱情來看,知道機器船意義的博學者,在百姓中的占比遠比想得還要更廣,甚至很多人也不是為了坐船做生意,就是為了看船才來的碼頭,牛均田幾人,從他們的議論之中也知道,這機器船出海試航也就是這幾日的事情,很多人都是聽說了風聲,過來親眼驗證的。這不是,機器船剛才出了船塢,就有人來看,在碼頭上徘徊不散,也是等它開回來呢。這會兒,適合觀看的碼頭前方,已經擠滿了人,甚至還有人被擠得掉下海的,還好都會水性,趕忙的游到梯子邊上,又爬上來了。碼頭的更士們趕緊過來維持秩序,喝令大家退后十步,又號召壯漢力工上前,和他們一起手挽手結成人墻,這才維持住了秩序,把人群限在了安全距離之內。
“瞧這些人,白擠了半天,這些漢子一來,全都擋住了,只好踮著腳尖從人家的臂彎里看!”
在碼頭內側的行道樹上,那小販頗有幾分自得地對牛均田笑道,“我們在樹杈上看,一點遮擋也沒有,看得不是清清楚楚的?”
的確,不懂行的人這時候都在碼頭那里擠,懂行的卻已經是爬屋頂、上樹,放眼望去,高處都是烏壓壓的一片人頭,不過,這當口牛均田也顧不得去想會不會把屋頂踩破了,他決定先過個眼癮,再去幫著同行維持秩序,再看陶珠兒,大概也是這般想的,兩人都是翹首望著海邊沐浴夕陽,緩緩而歸的大船,先都是驚嘆道,“好大!真是實用規(guī)格!”
的確,雖然在遠處看著都是一個小點,但只要和船頭的人形做對比,就可以知道,這的確是一艘能乘坐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船。這就已經非常出乎意料了,再第一個感慨則是情真意切的,“居然真是機器船,蒸汽機都看得到!”
是不是蒸汽動力,就看一點,有沒有冒水蒸氣,這就完全一目了然了,此外,還有一點是剛才小販指出的,那就是汽笛聲是否洪亮,比如剛才大家聽到的響亮笛鳴,那個音量就不是人力能發(fā)出的,一定是用蒸汽帶動的氣囊吹動,這都是使用蒸汽機的動力。
內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