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轉(zhuǎn)信的林丹汗草原.瓶子林丹汗喜歡……
林丹汗就這樣簡簡單單地拋棄了幾乎是虔信了一輩子的喇嘛教?
“這不可能。”直到第二天早上起來,聽完了鼠頭蟒古思的故事,向著主人家告別,又走出了大半天的路,滿珠習(xí)禮還是拒絕相信西邊鄰居傳來的新消息,一個勁地念叨著,“他這是見識到了什么樣的神通啊——難道別的臺吉不和他鬧呢嗎?!”
確實,就算林丹汗一個人著了魔,難道別的臺吉,別的大師能善罷甘休嗎?這么些年來,紅教、黃教在草原上已經(jīng)是深入人心了,幾乎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和長生天一樣融入了韃靼人的骨血,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滿珠習(xí)禮,就算不怎么虔誠,也照舊很難相信有這樣的事情,但是,瓶子和賽因告誡他在這件事上不要亂講話?!爸魅撕眯恼写覀儯覀兛刹荒軐λ麄兊氖虑橹钢更c點,這不禮貌?!?br>
韃靼人是知道該怎么和睦相處的,就算是臺吉,離開了自己的草場也要講道理,保持謙恭——牧民可不和你開玩笑,大家都是親戚連著親戚,除了那些窮得只有幾頂帳篷的人家,但凡是有氈包、馬車的,說不準都是什么臺吉的親戚,真惹火了,直接就拿起馬刀、馬鞭過來干你,科爾沁的臺吉和我喀爾喀有什么關(guān)系?因此,也可以說韃靼的貴族和牧民之間,并沒有太森嚴的等級,至少遠遠不到貴族可以隨心所欲的程度。
既然是這樣,做客借道的科爾沁人就要懂得規(guī)矩了,尤其是信仰這樣的事情,可不能說三道四,這是最容易觸怒主人的事情了。滿珠習(xí)禮也明白這個道理,在接下來的旅程中,他們多聽少說,只是瞪大著眼睛仔細地看——可是,事情還真和薩日朗一家說的相去不遠,他們一路上遇到的牧民家里,佛龕有些還設(shè)著,有些已經(jīng)收起來了,改為供奉日歷,但不論供奉什么,共同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都開始大量地養(yǎng)綿羊了,而且還開始種苜蓿草——不錯,他們還真在草原上撒起草種來了!
“山羊小,吃得少些,也是祖輩傳下來的好畜牲,自己就會找吃的,不用怎么費心,養(yǎng)一條好狗就都能找回來?!?br>
喀爾喀的牧民是這樣說的,也確實如此,雖然自古以來,韃靼人的六畜里就有綿羊、山羊韃靼人認為這兩種羊是不同的物種,但是一般來說,牧民更喜好養(yǎng)山羊一些,山羊比較皮實,而且能吃灌木的嫩芽,在比較荒蕪,半是戈壁的草場也能采食,這都是綿羊比不上的優(yōu)點。綿羊的話,草場能養(yǎng)的數(shù)量有限,多了就會把草原吃禿,那來年可就找不到飯轍了,大家就都得到別的部落那里討飯去。
但是,自從有了羊毛買賣,這兩種羊受歡迎的程度就完全反過來了,雖然綿羊的體格比較大,食量也大一些,但一只羊產(chǎn)的羊毛,是山羊絨的幾倍,如果說是產(chǎn)肉,區(qū)別還沒那么大,一說到羊毛,那綿羊可就全面勝出了,不管還信不信佛,反正各家現(xiàn)在都養(yǎng)起了綿羊,很多家庭里都有一個像薩日朗一樣的孩子,懂得拼音,閑來無事就朗讀著《養(yǎng)羊手冊》,教長輩們怎么計算羊群該保持的數(shù)量,怎么撒苜蓿種子,怎么給綿羊備料,該怎么在過冬草場儲備干草,怎么剪毛……總之,和養(yǎng)羊有關(guān)的一切,在這本手冊上似乎都有指導(dǎo)。
哪怕是滿珠習(xí)禮,都意識到了這本手冊的意義,他很想要擁有一本,但卻暫時無法做到,因為這東西各家也只有一本,舍給他們,牧民自己就沒有了,而且科爾沁人上路,很少有人會帶筆墨,他們就是想抄錄也抄錄不了——更而且,他們沒人認得拼音??!
這下,連滿珠習(xí)禮都很想學(xué)習(xí)拼音了,他們也很好奇,這些牧民家庭是怎么學(xué)會拼音的——難道是老師讓人來教他們的嗎?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