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說來,英吉利從上到下都不喜歡吃,因此也不擅長吃,不過是胡亂地把東西做熟而已。不過即便如此,她也不得不承認,羊城港的食物要便宜和優(yōu)質太多了。
在這里,粗糧反而是一種稀缺的東西,用高一些的價格來供給愛好者消費,最普遍也最便宜的——米粉,這東西如果在英吉利還不知道要賣出什么價格呢!這可是稀缺作物白米的精制品,哪個詞都夠價格往上翻一番的了!?可米粉,在買活軍這里,是最常見也最便宜的東西了,因為它可以讓人無視米本身的口感,所以,南洋陳米用來制取米粉就成為最普遍的選擇,再加上紅薯粉、土豆粉,粉類在如今的買地是最常見的窮人美食了。榨菜辣椒拌粉,在平民區(qū)可以做到兩塊錢一大碗,再加兩塊錢就能來一碟本日的海鮮雜魚佐飯,三大營養(yǎng)素中這就齊全了兩個!
按盧馬姬的食量,這夠她吃一天的了,她是教師,還能在學校免費吃一頓飯,這么算下來,除了青菜吃得少之外,四五塊錢,就能打發(fā)一天的飲食,算上房租,一個月剩下三百多文,買買衣服和日用品,不是太大的問題——
你看,這么最省錢的活法,在英吉利都已經(jīng)是難以想象的享受了!在宮廷中都沒有這樣豐富的調味和新鮮的海貨吃,盧馬姬也不會非得說自己就想念什么腰子餡餅了。他們英吉利洋番從來沒有試圖在羊城港復現(xiàn)過英吉利美食,港區(qū)也沒人開英吉利館子,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她擔任教師,收入大概也就是這些了,刻苦一些的話,一個月存下兩百文左右是可以實現(xiàn)的,不算多,倘若要靠這樣的積蓄速度,去讀哲學系的脫產(chǎn)自費生,有點兒異想天開的味道,所以盧馬姬也一直在積極尋找獎學金的機會。
只是很可惜,她的文章雖然為她贏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她的才華,可以預見到的是,很難轉化為生意上的利潤,要找到有遠見的船長并不那么容易——英吉利的買賣做得不算是很大的,船也比弗朗基的少,盧馬姬要么就只能指望威廉.哈維醫(yī)生,要么就只能求助于教會,但可惜教會是注定不會喜歡她的論點的,她躲都來不及呢。
有了每月三兩銀子的潤筆,不論她會不會實現(xiàn)那個大膽的計劃,起碼,哲學自費生的構思不再是遙不可及了。也是因為這個念想,盧馬姬還是很注重儲蓄,她腳踏實地,立刻開始做計算題:離開港區(qū),去上課就不能走路了,或者是花錢買一部自行車,或者就是每天開銷路費,從時間和金錢來考慮,她不能搬的太遠,最好是在港區(qū)學校和《衣食住行》編輯部里取個中間地段。
如果預算還保持在五百文一個月,路費增加一些,還是可以接受的,前提是她能順利地取得每月三兩的報酬。盧馬姬現(xiàn)在有四兩積蓄——不多,但也是她一兩年來的所有積攢了,所以她還有底氣可以搏一搏。
一部自行車——即便是二手的木輪車也要一兩銀子,買下來是件大事,但有車就從容多了,因為盧馬姬很可能要頻繁來往于學校和編輯部之間,倘若每次都坐車,那每多坐一次都是額外的經(jīng)濟和心理負擔,但靠雙腿是無論如何也走不過去的。
所以,比起來她更傾向于買自行車,如此一來,區(qū)域選擇的余地也大得多了,她可以先測試一下自己的騎車速度,這樣只要找一個帶院子的分租單間就行了,租房預算放寬到六百、七百文的話,或許會好找得多……不過她對于內城的房租行情其實并不了解。
盧馬姬看了看天色,還不算太晚,她立刻站起身,隨意地擦了擦汗,就出門去找房牙子了,她打算從房牙子開始,做個小小的調查研究,就以此為第一篇文章的選材——
內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