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當(dāng)他走到武林的時候,買的那一期新周報上,自己的一篇《江郎山游記》卻是赫然在目,編輯不但細(xì)心做了注解,而且還將隨信附上的地形圖做了潤色,刻印了出來,那油墨印刷得極為精致清楚,比他自己畫的初稿不賴,徐振之如何能不反復(fù)賞玩,愛不釋手呢?
他在路上走,輾轉(zhuǎn)周折,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一人挑擔(dān),最多帶一個小廝隨行,但下人往往不如他能吃苦,因此很多時候徐振之是獨身上路,又是步行,速度自然就慢,等他回到江陰老家時,《買活周報》陸續(xù)竟將他寄去的筆記都已發(fā)表,并且附上了點評,對他的游記評價頗高,夸這個江陰徐俠客,“筆記文筆平實樸素,不曾一味賣弄辭藻,內(nèi)容詳實,地理精通,無疑是親身履足之后,雙眼所見。夾以旅途風(fēng)趣見聞,是來稿所有游記中的上品范文?!?br>
有了這么一段評語,那還了得?想來家中親友,早已奔走相告,因此母親、妻子已經(jīng)收到消息,無不是面上有光,大為歡悅,母親還將報紙慎重剪切下來,裝裱收藏,而徐振之儼然已一躍而成家鄉(xiāng)名人,回到家中之后,不但族人刮目相看,便連縣中名士乃至縣尊大人,都爭相宴請徐振之,除了對于游記表示關(guān)懷之外,自然也免不得打探他和買活軍的關(guān)系——以徐振之來看,不少人還想借著這樣的關(guān)系,做上幾筆生意呢。
雖說徐振之不事生產(chǎn),只知游歷,但這也不代表他是個不懂經(jīng)營的傻子,而且徐振之手里的確捏著買活軍的人脈——雖然以前沒有,但現(xiàn)在有了,徐振之到家的時候,家里已經(jīng)躺著買活軍送來的包裹了,里頭除了編輯部寄來的《稿費告知函》之外,還有一疊疊都是讀者來信,這是徐振之從未想到的,原來在報紙上發(fā)表文章,還有錢拿?而且還能收到讀者的來信反饋?
《稿費告知函》里,的確寫得真真切切:《周報》的稿費,暫定是一篇一千文,也就是一兩銀子,不過,由于徐振之人不在買活軍境內(nèi),這稿費暫時是不能給他的,他要領(lǐng)這稿費需要一些特別的步驟,首先,徐振之要以和投稿時相同的筆跡,以一個固定的住址寄信表示自己要支取稿費,編輯部才能把錢通過私鹽隊捎帶給他,而且,還要收取一筆‘匯款’的手續(xù)費,到時候他也必須本人手寫住址,通過筆跡核對進(jìn)收款。
如果在買活軍境內(nèi)的話,要支取稿費倒是簡單了,只要人過去編輯部,通過筆跡驗明正身即可,這樣就不必收手續(xù)費。編輯部還叮囑徐振之,若是愿意,可以在下一封投稿上附帶指紋,這樣只需要比對指紋,便可以付款,筆跡畢竟還是不如指紋分明些。
這是來意之一,之二,則是編輯沈曼君的約稿,她指出,徐振之的游記在買活軍引發(fā)的反響很好,如果可以,她希望能延請徐振之在《買活周報》上開辟一個專欄,潤筆加倍,一期二兩,在游歷中所見所聞,不拘巨細(xì),都可以記載其中,若有地理奇景的敘述,文筆又更加白話,那便更好了。
一期二兩,一個月四期,那就是八兩銀子,這個收入對于一般人來說實在是不低的,不過話說回來,徐振之若是看得上這些銀子,那他也就不會出門去游歷了,這時候旅行實在是很花錢的一件事情,八兩銀子只能說是有些微補益而已,對徐振之來說,意義更大的還是那些讀者來信——主要都是買活軍治下的百姓寫來的,也有些是之江道、廣府道的讀者,讀了第一篇游記之后寄來的感想,信封上都工工整整地寫了‘江陰徐俠客敬啟’呢!
信中所寫,大致也可以分為幾類,第一類是本地土著,從未出過本地,甚至連所在的縣城、村落,都沒有離開過,這些信件多數(shù)都是拼音夾雜買活軍的簡化字來寫的,文理也十分粗糙,大意是感謝徐振之的游記,讓他們知道了天下還有這樣出奇的所在,這樣的名山,就在本地附近,可以前往一觀。
其中有些人請他務(wù)必要將所游歷之處都細(xì)細(xì)介紹出來,懇求他時常投稿,而有些人則已開始詢問徐振之途中的花費,還有他們想象中的一些困難是否真切,看來是也動了出去游歷的念頭。
第二類,則是外地遷徙到買活軍治下的讀者,不少人的祖籍就是徐振之到訪那幾座城市,他們也曾去過江郎山、三清山等名勝古跡,寫信過來,是要感謝徐振之為老家山巒揚名——這種感謝是非常真摯的,就猶如弘揚鄉(xiāng)望一樣,弘揚家鄉(xiāng)的山水,很能讓本地的百姓自豪且高興。此外,這些人還要補充徐振之沒有說到的地方,告訴他,哎呀,光是此山中,也還有很多地方是先生你未曾領(lǐng)略到的美景,如果還有機(jī)會重游的話,可千萬不要錯過,我有一個親戚,他住在城里某街上,您拿著我的信去,他們一定會好好地接待您的!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