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越:“不錯,算得都是對的,成本寫得也很清楚。”
他將賬本翻回開頭,“給你們算下工錢,開業(yè)第一天你們倆就都按皮貨鋪子的收入對半算分成吧,后面的再各自的算?!?br>
什么都沒看出來的家俊:“那幾天也算嗎?”
沈青越:“嗯,算。”
家俊和姜竹一起買木板門窗收拾皮貨鋪子的時候也算工錢,不過那幾天賣的燈籠就沒他的分成了。
他去碼頭干活時間早,江金弓晚,工錢加獎金抽成加每天吃飯的補貼,林林總總加起來,家俊總共得十四兩二錢,除了每月的薪水,最主要的就是碼頭正式開張那三天的收入抽成了。
江金弓少一些,是七兩六錢,除了干活時間比家俊短,主要就差在皮貨的利潤比較薄上了。
他們收皮子也要成本,寶峰倒賣皮貨的人多,價格基本是透明的,不像沈青越的竹簾和走馬燈,一個靠長腿鳥的人氣,一個本來就稀罕,利潤都高。
要不是趕在秋冬,皮貨的利潤還要更薄一些。要不是趕上展館開張人多,也賣不了這么大的量。
不過江金弓自己對皮貨的門道很清楚,這種生意想賺錢主要就是靠本金,投入多了才能賺得多,今年他們賺了錢,明年就能多收點兒皮子,從而賺更多錢。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