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人家辛辛苦苦出錢出人出力種出來了,好家伙,自己不能做主賣,賣多少賣給誰自己說了一點兒不算,還沒有定價權(quán),那忙來忙去圖啥?
給別人賺錢?
誰都要有意見。
不過一等、二等的都扣在郡里,這些也是要供給京中、郡里的達官貴族的,三等、四等的茶引子才在市場流通,且主要也是在郡里賣給大商戶,到五、六等的,才輪到縣里。
那些沒門路的小商戶能弄到六等就挺拿得出手了,普通百姓喝的,一般就是六到九等。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往上報的時候,茶農(nóng)、縣衙、郡衙,層層都會保守著報。
報少了好辦,最多不過茶產(chǎn)量高了茶農(nóng)留著自己喝,再不濟爛在地里也沒什么大不了。
報多了,最后沒那么多茶,到時候上哪兒補窟窿去?
尤其是前三等的茶,那都是真金白銀的東西,想補都補不起。
于是,幾乎所有茶園其實都會比實際報上去的多收一點兒茶。
這就導致,幾乎所有等級的茶,也會有那么一點兒盈余。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