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發(fā)明的一整副棉弓由棉弓、背弓和彈花槌組成。
彈棉花的時候,先將背弓用布帶豎著扎在腰上,背弓高高豎起超過頭頂,垂下的繩子拴住將近兩米長的棉弓,讓沉重的棉弓能一直省力的保持在一個高度。
彈棉花的人一手抓著棉弓外側,在平鋪的棉花上緩緩移動,一手用彈花槌不停地有節(jié)奏地擊打棉弓的弓弦,緊實成塊的棉花在弓弦上下飛舞,漸漸變得蓬松。
因為是在室內(nèi)彈棉花,秋華年沒有做背弓,而是將棉弓直接掛在房梁上,這樣更節(jié)省體力。
彈棉花很費力氣,但操作起來并不復雜,秋華年大概示范了一下后大家都學會了。
幾家人齊聚在后罩房,先把棉花分批平鋪在大木板上,用棒槌敲擊松散,再給棉弓的弓弦打上蜂蠟,輪流上陣用那三副棉弓彈棉花。
人多力量大,花了一兩天時間,加起來有上百斤的棉花便全部彈好了。
棉花彈好后,體積更加膨脹。秋華年家留的一百斤棉花塞滿了大半個罩房,幸好家里現(xiàn)在房子多,不然都沒地方放。
之前秋華年忙活關于棉花的事時,村里的人頂多好奇一下,但不會多管。
自從棉花豐收賺了大錢,村里人都對此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秋華年彈棉花的時候,好幾家人自告奮勇要來幫忙,隔三差五就有人來探秋華年的口風,想明年也跟他學種棉花。
明年秋華年就不在杜家村了,他把事全部推給了族長,由族長來安排,他今年已經(jīng)盡心盡力教會族長家和胡秋燕家怎么種棉花了,明年可以由他們教別人。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