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詠霖確實需要一個安定穩(wěn)定的河西之地。
有道是黃河百害唯利一套,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因為黃河的存在有著塞上江南的美譽,將這里經營好了,產出的糧食足以支撐明軍的進一步向西。
這里這可以說是明軍向西收復西域地區(qū)、向北進攻草原地區(qū)的重要戰(zhàn)略支撐點。
蘇詠霖需要這里起碼可以提供一個兵團級別的軍事力量發(fā)起戰(zhàn)略打擊的后勤支撐。
而這需要大量基層官員的進入,將散亂的農民組織起來,改變西夏原有的較為粗放的農業(yè)生產模式,并且恢復相當程度的和平與安穩(wěn),讓百姓可以安穩(wěn)生產,沒有后顧之憂。
地方上是這樣,中央自然也是,倒不如說中央需要更高質量的能吏去恢復平定。
于是蘇詠霖精心挑選復興會員出身的正式職官一百五十人,以法部左侍郎周琳為首,派往西夏擔任重要的中央職位。
西夏這塊地方相當于大明的一個行省大小,之后也打算按照一個行省來搭建上層機構,所以蘇詠霖決定從現(xiàn)在開始就按照大明行省的方式重新搭建西夏的政治結構。
原有的西夏中央機構倒是挺完善,不大的一塊地方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官員數(shù)量也遠遠超過一個行省的規(guī)模。
大明一個行省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機構和官員,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自然不多,但是對于一個行省來說簡直是冗官到了極點,正好西夏原本的官員也死的差不多了,干脆全部裁撤,按照大明行省的規(guī)矩來重新建設。
等把西夏全國的行政和軍事按照大明行省級別的規(guī)制進行改造完成之后,差不多也就是大明正式收復這塊失地的時候了。
內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